6月19日,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组临时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7月3日,记者与临时党支部的李毅通电话时,他和同事们正紧张地直播灾区高考情况。作为央视第三批报道团队,这些天,他们仍坚持每天至少3个时段的现场直播,不断发回灾区群众在党中央和灾区党委领导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新闻报道。
以党的名义凝聚一线记者
5月21日晚,央视抗震救灾前线报道组设在四川德阳的帐篷办公室灯光通明,战斗在一线的记者们围坐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行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真担任书记,采编部主任许强任组织委员。这是中央媒体在震区前沿设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临时党支部以党的名义号召所有一线记者更好地完成抗震救灾报道任务。
参加会议的全体党员在党旗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表达对党的热爱和忠诚,表达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夜已深,可大家都睡意全无,心潮澎湃。
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央电视台共派出410人深入地震灾区进行宣传报道,其中的140余名党员是冲锋在一线的主力军。他们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的优良作风,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履行了新闻记者的天职。
作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临时党支部发挥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功能,凝聚所有一线记者的智慧和力量,在报道速度、深度和规模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地震发生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第一时间迅速反应。15:00,第一条关于汶川地震的口播新闻传遍全国各地。16:40,中央电视台记者随温家宝总理登上专机,奔赴灾区。与此同时,王晓真带着首批数十名记者挤上救援队的军用飞机赶赴灾区。当晚,中央电视台中断了正常节目编排,24小时不间断播出抗震救灾实况,实时更新地震伤亡人数,滚动播出最新消息。对地震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敞开天窗,阳光运作,透明的信息击破了种种谣言。
在震区信息不畅、道路受阻、次生灾害频发的状况下,前方报道组迅速在四川都江堰、什邡、绵竹、北川、青川、平武,以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等地布点,设置了近30路机动报道分队;前方记者采用水、陆、空三种方式深入各重灾区采访报道,昼夜连续作战,完成大量图像、直播和电话连线报道;在搭乘军用直升飞机对汶川、北川、绵竹进行航拍的同时,首次动用三角翼飞行器,记录灾区现场危急情况;在抗震救灾最前沿的10余个移动直播报道点,形成覆盖上万平方公里的直播报道网。
此间,前方发回的两万分钟、逾千条新闻和直播连线报道,以及一百多部专题节目,第一时间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抗震救灾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第一时间为救援部门组织抢险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参考,第一时间向世界呈现了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爱心大接力。
大跨度、规模化的报道,及时、公开、透明的理念,向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以人为本”的形象,还成为境外众多主流媒体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充分掌握了对外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中国媒体赢得了世界舆论的敬意和尊重。连一贯挑剔的某些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惊叹中国媒体的高度透明性。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一线报道中,每一名党员记者都是一面不倒的旗帜。第一个从灾区发回现场报道的是党员,第一个徒步进入重灾区的是党员,第一批冒险从水路挺进汶川的是党员,连闯数百公里、46个滚石塌方路段的是党员,连续工作40多小时的是党员,一天内辗转5个灾区持续发回最新消息的是党员,坚守一线30天的是党员,带队攀爬8个小时登顶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也是党员,面对唐家山溃坝威胁,当地大举组织人员安全撤离的时候,带队冲在最危险区域的依然是党员。
前方记者所经历的危险与艰难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面对上万次的余震和潜在的疫情威胁,他们穿梭于随时可能垮塌的危楼之间,经历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人身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始终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大多数人都有过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在后方,央视新闻中心的人员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抗震救灾直播中,字幕、导播、导演、策划组等人员都不知疲倦地奋战在第一线。
党员记者崔霞抵达四川灾区后,在危险的环境下,进行了100多场直播。唐家山堰塞湖出现险情时,她主动请缨前往现场进行报道,沿着分洪水流逆流而上,为了拍到最佳角度的画面,她站在布满裂缝的悬崖边上,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唐家山堰塞湖分洪的直播报道。
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央视党员记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不少年轻记者受他们的感染,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表达火线入党的热切愿望。先后有11名参加一线报道的青年记者在战火的洗礼中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其中郭一淳、许波等5人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郭一淳先后多次参加抗灾救险报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他挖掘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典型人物,争着深入灾情最为严重的绵竹汉旺镇和什邡红白镇,采访抢救被埋人员、安置受灾群众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对他的表现非常赞许,主动提出为他当入党介绍人。(张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