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报》社专刊部主任陈瑞
通宵的灯火下,是我独坐的身影。老阿妈的沧桑前,是我止不住滑落的泪水。电话的两头,是与孩子的遥相呼应。床头边,是爱人默默注视的眼神。只因,我是一名记者!
记者,多么光辉与崇高的职业,我怀着顶礼的信仰膜拜它、崇敬它,钦仰它。
舍弃安逸,我奔波在废墟上,帐篷间,收获的,是坚强、乐观与重生,随之,我变得如此富有!
畅游文海,我是这样地丰盈与灵动。
工作时,我是投入的、充实的、快乐的。
当工作成为一种需要与习惯,便注定,我已离不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种生活的高度从来都是我的梦想与期盼!
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与洗礼,一回回精神的滋养与升华,不觉间,我也远离了平庸、虚度与空乏。
面对付出、企盼、守望,我明白,记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
这份职业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
这份职业指引我,努力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
我爱她,犹如游子对母亲的爱!犹如溪流对大海的爱!犹如飞鸟对天空的爱!
《三江源报》社通联部记者李娟
“青春在这里飞扬,激情在这里绽放。”——在玉树灾区做记者已经有两个年头了,伴随着灾后重建的伟大进程和玉树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让我看到了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凝聚力,这一切使我这个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我已经深深热爱上了这个职业,并为“我在灾区当记者”骄傲和自豪。因为在灾难面前,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这种考验,经历大灾大难的历练。在这个舞台上,我会释放出更多的激情与关爱,用心聆听百姓的呼声,新生活的向往,用手中的笔墨尽情书写和挥洒更加绚丽多彩的和谐乐章!
《三江源报》社网络部记者贺兰金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体会到灾区的苦难与艰辛,亲身体验群众的悲伤与喜悦。这一过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见证了新玉树的崛起。现在的我很开心,高兴自己没被吓倒而是坚强的去面对,再看以前的那些照片那些稿件,不精致,不完美。可这无关紧要,因为那都是我用心拍出来的,用心写出来的,便是我想要的。
有人说记者代表着华丽的配角,被很多人用余光看到,可永远不会被过多的关注。随着采访活动的慢慢增多,我觉得华丽的配角又怎么样,身为记者,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我们悉心聆听了每一个提问、观察了每一丝变化、感受了每一种氛围、捕捉了每一个镜头,比别人更感动于真情更震撼于事实更深入于思考。
《三江源报》社新闻部记者铁永鹏
逝者如斯夫。转眼间,这一年即将结束。回顾走过的路,这片热土上发生了太多感人的故事,作为一名记者,感同深受、爱触心灵。
在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腹地上,轻松呼吸对非高原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奢侈。不禁联想,对于在玉树灾后重建援建的挂职干部、工人、志愿者等人来说,这需要克服怎样一种困难?
玉树干部立足岗位、忘我工作,援建工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藏族同胞不忘大爱、感恩奋进,一切为了全身心投入灾后重建,一切为了建设新家园、新玉树。当记者站在援建企业为玉树援建的医院、学校和民居前,看到当地人或笑、或哭、或期盼、或感动,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切和自然。
今日的种种,深埋在了玉树藏族人民的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如涓涓细流沁入心田......
玉树,我忘不了你那片深蓝的天。
《三江源报》社通联部记者扎西朋措
作为玉树康巴人,作为三江源报社的一名记者,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亲眼见证了家乡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感恩之情时刻在心底荡漾。
家乡的面貌如今已发生巨变,城乡居民住房星罗棋布,新校园拔地而起......作为一名玉树人,应当在记者这个岗位上奋发有为,感恩奋进,为宣传家乡出力、鼓劲!这也是职责所系。
《三江源报》社新闻部记者扎西东周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们要在平凡的生命里实现不平凡的价值。虽然我进入记者这个行业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了解了社会和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不曾关心的事情,增长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真实地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魅力,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了敬意,更是深深地被它所迷恋住。尤其是在玉树灾区当记者,让我有了很高的成就感,虽然奔波在尘土飞扬的重建一线中,可我庆幸在这样的时刻能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灾后重建大业献出我的所能做的全部。
《三江源报》社专刊部记者阿敏
听着一首首嘹亮的草原赞歌,遥望着蓝天白云、碧草骄阳的歌舞之乡,带着对文字的万般眷爱,本着对万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为他人激动与鼓呼的渤渤活力,我做了一名平凡的记者。
可是有人说,记者是个神圣的职业,成就的记者都是有修养、有品格、有知识、有人性的人。的确,我深爱着我的每一受访者,是他们自强不息的经历帮我强大起来,是他们纯厚朴实的语言一次次地激发我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一切早已融进我的生命里使我激情奔腾不息……,可我有时因自己因综合知识的欠缺而不能正确地解释、记录受访者时,我时常觉得愧对于我的这份职业、愧对于我的每个受访者。
记者,是我从小就非常向往的职业,它可以记录每一个动人难忘瞬间以及人间疾苦冷暖,它能带给我们超越物质财富的无法言表快乐我因我的专职符合我的理想而欣慰。既然选择了做记者,那就应毅然前往,哪怕风雨兼程……
《三江源报》社新闻部记者仁增卓玛
时光飞逝,从大学校园毕业进入报社工作已两个年头了。在忙忙碌碌中,也迎来了第13个记者节。算起来,这是我在玉树三江源报社的第2个记者节了。经过在这两年的记者生涯工作锻炼中,让我收获了很多。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还要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我们行走在重建家园的大街小巷,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于是,一批重要人物典型陆续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关注民生民情,解决百姓疑难,搭建群众与党委政府相互沟通的平台,是开办党报民生热线专栏的宗旨。让别人透过这些文字,去感知我们在灾区所耳闻目睹的一幕幕场景,重温我们所收获的一次次感动。
《三江源报》社总编室记者南伟光
在灾区从事记者行业,对于我的人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了解灾难、体验生活的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为灾区各族群众那种不屈不挠重建新家园的精神所感动,而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和影像记录这种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份感动。
《三江源报》社新闻部记者卓尕才措
记者,是从小的梦想,当梦想照进现实,妈妈说这是人生的一种福气。是的,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的确确是人生的一种福气。在地震后的玉树,我们见证了她凤凰涅槃的过程,经历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些都为成为作为一名灾区一线记者的精神养料。
很多人说记者风里来雨里去,是很辛苦的职业,但只有当过记者的人才能真正体味这辛苦中的甘甜。作为为外界传输新闻的媒介,我们深知记者的使命,牢记记者的职责。值此,借记者节这一时机,向所有记者道一声:节日快乐。
《三江源报》社新闻部记者尼玛永泽
在灾区已经当了3个月的记者了,很庆幸可以作为一名记者见证家乡日新月异的历史时刻,新闻报道的作品可能会是旧报纸上的“易碎品”,但在灾区报道的,那些脱胎换骨又悄然转变的一切却从未成为昨日黄花,灾后重建那些鲜活的力量,那些人、那些事都鼓舞着我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我要感谢那些优秀灾区人的给养。
玉树县电视台记者昂文普措
曾几何时,记者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们却固执的认为更多的是责任和意识;记者的岗位是平凡的,但经历的人生是不平凡的。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同时检阅着自己丰富着自己,很多时候,采访的对象,就是奋进的动力。新闻事业是一首激情的歌,新闻工作者是动感的音符。用青春成就事业,用力量拥抱未来,就是玉树记者曾经的承诺。
玉树州电视台藏语部主任土丁久呢
我从不希望用报道灾难来制造媒体轰动效应,不希望用记录人们的眼泪来触痛祖国的心。但是,我不幸遇到了,在我的家乡。
虽然满目疮痍的家乡给了我太多的伤痛,但是,每一天,我都在感动。
我的镜头不需要刻意搜寻,就能看到无数双手谱写人间大爱的生命篇章。从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到视民如伤的地方政府,到忙碌无隙的社会各界,到满身泥沙的建筑工人,再到逐渐安居乐业的人民群众,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令所有文字无法描绘的感动。
我在灾区,在记录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废墟,还有废墟上盛开的希望,听到的不仅仅是叹息,还有抚平叹息的关爱。我的镜头里,林立的新家园在诠释着玉树精神的高度,纵横的新大道在延展玉树精神的深度。
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记者索昂言培
提上摄像机,背包里装上一点干粮,踩着一路的碎石瓦砾,我们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个角落。
2005年,青海民族学院法律专业毕业的我来到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干起了记者工作。起初,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只是个工作罢了,然而,在经历了去年的那场地震浩劫后,我被这个团队以及周围同事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那股韧劲和拼劲深深感动。现场出镜、即时采访、迅速出稿,这些在以往工作中很难做到的事情,在灾区一线的新闻报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
新玉树跨越二十年的目标即将成为现实,作为一名在灾区的基层新闻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深入一线具体实践才能与新玉树建设的速度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为新玉树建设的新闻宣传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扎西江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