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风采录]俞佳友:小记者 大情怀
【解说】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贴近群众的记者才有家,融入百姓的党员才有根,即便拥有无数荣誉,俞佳友仍不忘自己的本职是记者,最大的心愿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映群众的心声。
【解说】当了多年的记者,真正让俞佳友有深入百姓机会的是2009年2月,受到浙报集团委派,俞佳友担任青田县万阜乡农村工作指导员,兼任乡党委副书记和乡长助理。那是一个没有工业,没有现代农业,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的乡村,9千多个村民中四分之一的人年收入不到2500元。
【同期】俞佳友 浙江日报记者
我发现万阜乡那个地方比我老家还贫穷,在当地群众心目当中,它叫浙江西藏,非常的偏远,所以我第一天去的时候,杭州开车,早上6点多出发,开到青田县万阜乡,足足花了接近9个小时。
【解说】对村民来讲,最切实的发展就是致富。来到万阜乡的头几个月,俞佳友发现山乡空气清新,没有污染,非常适合种高山蔬菜。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俞佳友下乡看到一户老百姓把自家种的新鲜大白菜拿来喂猪,觉得很可惜,问老乡原因才知道白菜在当地价格卖得很低,挑到镇里卖一斤才能赚5分钱,连成本费都不够,于是才拿去喂猪。
【同期】俞佳友 浙江日报记者
考虑到开展高山蔬菜的种植,因为之前的老百姓他也种植了一些高山蔬菜,但是由于没有成规模,加上信息、技术、不到位,比较欠缺,所以这个菜就卖不出好价钱。
【解说】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以及相关专家的论证后,俞佳友和乡干部决定在万阜乡大面积开展高山蔬菜种植。这段时间里,俞佳友搞来各种蔬菜苗,经常是开着私家车,挨家挨户送到农民手里。见村民心存疑虑,他就一遍遍劝说,终于有群众被他的真诚感动,开始慢慢接受新事物。
【同期】俞佳友 浙江日报记者
在种植高山蔬菜的过程当中,当时我们乡里面也商量,免费给人家提供苗木,然后给超过5亩的种植大户,进行补贴,那么通过挨家挨户免费送苗木,又实行种植补贴,包括在技术这方面跟进以后,慢慢的老百姓的积极性也就上来了。
【解说】让人家种菜,自己不懂也不行。俞佳友就努力学习高山蔬菜的种植技术。蔬菜丰收了,俞佳友更忙了。他把蔬菜带到县城、省城,送到市场、饭店免费请人品尝,又利用自己当记者的优势,到处为农民联系收购事宜。在他的努力下,当年,万阜乡的498名村民因此而脱贫。
【解说】2010年,俞佳友又自己动手设计商标,为万阜乡注册了“刘基菜园”品牌。现在,万阜乡的2500多亩高山蔬菜园成为温州市“菜篮子”的后方基地。2011年,万阜乡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比3年前翻番。
【同期】俞佳友 浙江日报记者
那么今年最少保守估计,今年全乡人均收入可以达到7500块,因为现在整个全乡的高山蔬菜面积,达到了3200亩,然后我们同时打响了“刘基菜园”这么一个品牌,所以今年高山蔬菜的收入可以达到1500万元。
【解说】2011年6月17日,俞佳友结束农村指导员的工作回到报社,浙报集团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在浙江日报上推出“佳友民情快车”专栏,充分发挥党报权威性和影响力,组织记者深入基层,到第一线发现问题,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打响了党报新闻为民服务品牌。一年来,在俞佳友的带领下,佳友民情工作站刊发150多组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解决了基层群众众多实际困难,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解说】而事实上,自从当上记者那一天,俞佳友每年从自己工资里面拿出2万块钱去资助一些有实际困难的山区农村的孩子。记者要有爱心,要有热情,这也是俞佳友对于记者这个行业的理解,
【同期】俞佳友 浙江日报记者
我自从当上记者以后,我觉得做记者首先是要有爱心,有爱心还不行,还需要有热情,就一定走到哪个地方,一定要把你自己的采访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去看待,只有你把自己的采访对象当做自己的亲人,你才会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去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解说】如今,有了两年农村工作指导员的经验,俞佳友认识到只有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关注与百姓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的事,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迫切困难。
【同期】俞佳友 浙江日报记者
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接下来这个力度还要继续加强,接下来我也是这么想的,一定要利用自己做为一个新闻记者,做为一个省委机关报记者这么一个优势,千方百计的走下去,融进去,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给他写出来。
新华社记者夏亮、宋立峰(摄像)杭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