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勇,安徽日报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摄影家",深入淮河洪灾区参加过两次重大抗洪抢险报道,其抗洪摄影作品曾获全国新闻摄影作品金奖。
"1991年的淮河灾区,穿行在一片片洪水泽国、倒房废墟中,看着一个个英勇抗击洪魔的身影,受到的冲击真是难以言喻。我必须用照片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让每一位观者感同身受,激发大家的同情心、信心。"陈志勇平静地说道。
在他1991年的摄影作品《俺家被大水冲倒了》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小女孩站立在由塑料布、木条、木板临时搭建的"新家"前,失神而无助的目光似乎和照片前的每个人目光相接。这幅作品因为准确地表达了灾区群众因洪水而承担的损失、遭受的痛苦以及给观者的强烈震撼,最终被收进众多新闻摄影教材。
"为了拍摄更多、更好的照片,记者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日夜在蓄洪区、安置点往返穿梭,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并且要始终坚持工作。"陈志勇回忆道,"每当拍好一组,我就立即赶回合肥冲洗胶片发稿,然后马不停蹄地再往灾区赶。"1991年抗洪期间,仅寿县一处他就来来回回跑了20多次,拍摄照片几千幅,大量作品被海内外报纸竞相采用,并为联合国救灾署提供了一大批全面反映中国淮河灾情及救灾工作的优秀图片。
患难之时见真情。陈志勇说,在抗洪救灾一线,一直存在着一种人与人之间无私救助的精神,感动着身处其中的记者的心。这种感动来自党和政府对灾区的亲切关怀,来自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抗洪行动,也来自那些受灾群众之间的相互帮扶。正是这些真情支撑着记者不辞辛苦、来而复往地一次次扎进抗洪一线。
2003年陈志勇拍摄的《为了一位老人的生命》一组照片,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感动。在寿县的淮河蓄洪区,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手忙脚乱地整理家什准备撤离转移时,不慎从楼上摔下,当即昏迷不醒。
正在蓄洪区执行任务的武警官兵接到求救电话后,二话不说就启动了冲锋舟,陈志勇也跟着跳了上去。一路上,他把镜头对准了紧锁眉头的武警官兵、躺在单人床上急需救治的老人、从焦急万分到千恩万谢的亲属,最终连成了一幅"生命画卷"。
"记者就是要把灾区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准确而又科学地完成报道使命,告诉人们前方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热泪。"陈志勇说。 (记者马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