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印象
他在镜头前“快”他在生活中“沉”
赵普穿着深绿色格子衬衫,随意拿着麦克风。没有提词器,没有讲稿,在台上站的近两个小时里,宏大的“梦想与使命”主题,就这样被他用声音,细化成一个个新闻背后的故事。这个记者节,我们见到的不是央视新闻里冷静的主持人,而是一个镜头前“快人快语”,生活中沉稳理性,同样也会有失误、有愤怒、有眼泪的记者同行。
近两个小时的演讲,赵普拒绝了主办方提供的桌椅,一直笔挺地站在台中,间或走动。一个小时后,礼仪小姐递上一瓶水,他再次拒绝。他说,作为一个专业主持人,这点基本功还是必须要有的。此外,面对同行的现场提问,他只略为沉吟一两秒,就能侃侃而谈。而他更自曝某次播报重要新闻,读漏了最后一张纸。被提醒后,他以从容的动作成功掩饰失误,继续读完最后一张纸,镜头外的导播却已出了一身冷汗。
无论是入伍、下岗,抑或进入北京台甚至央视,赵普一直没有放弃自我修炼。自考成人专科、成人本科,最后直到2009年取得硕士学位。即使常常奔波忙碌,赵普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只要一段时间不读书就觉得难过。“要学习再学习,寻找再寻找。”
这样一颗沉稳的内心,如同他那已练了将近30年的书法一样大气沉稳。现如今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书画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此前他所写的书法《一默如雷》在“2013美丽童行·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慈善夜”慈善晚会上,以40万元拍出。即使再忙碌,他也总会抽空练字。“我的包里一直放着毛笔,包括这次来中山,也带着自助水的毛笔。”
在互动环节,一位记者再次问起2008年汶川地震时,赵普为何会在直播时哽咽。赵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一个场面。当时镜头只对着他,但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地震专家,这位从事几十年地震研究的女专家跟赵普聊天时说,自己从事几十年的地震研究,可还是不能及时提醒,倍感愧疚之下,痛哭起来。正在这时,插播的画面里援助的场景。一个老板给四川员工每人发了一笔钱,让他们回家救灾……伤亡人数在不断增加,感人画面一幕幕,直播室内悲情的音乐响起……多种因素交集,赵普深深地被打动了。“这么多感触,就算铁人,估计也要倒下。”
1说梦想
最低纲领的梦,是可为的使命
昨日颁奖典礼的背景牌上写着“梦想与使命”几个大字,这也是受邀作讲座的赵普演讲的题目。
“北京去机场的路上,一路雾霾看不到天,怎么解决?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该怎样安置?房屋维修基金到限期却提不出来,该谁管?”讲座开始,赵普通过分享自己的职业过往,对梦做了一个阐释。赵普列举几个例子说,他眼中的梦有两个,一个是最高纲领的梦,一个是最低纲领的梦。而我们要胸怀最高纲领的梦,着眼最低纲领的梦。最低纲领的梦,就像以上几个命题,是我们现在可为的,也正是推动实践中国梦的步骤,是我们的使命。
新闻是刚需,是内心的追求
一路走过来,赵普经历的困难数不胜数,期间也有不少挫折。多次“裂变”激发出了“正能量”。赵普说,克服苦难的过程比结果还重要。
在担任《朝闻天下》主持人后,赵普每天凌晨3点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当天上午9点。“这段时间看着不长,工作量相当于16个小时。”赵普说。
赵普透露,其实在担任新闻栏目主播前,他也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单位的春晚上,也曾担任过朱军在春晚中的角色。
“工作也很好,但那不是我内心的追求。”赵普说,在他看来,娱乐综艺节目好比锦上添花,而新闻则是雪中送炭,是刚需。
2讲专业
“跑口”专业不等于专业精神
说起专业,赵普提到多年前与同事的一次争论。
那是一个年轻的同事。因为外地有挖掘出土重要文物,这个同事赶到现场报道。镜头前,这位同事在获得特许的情况下多次摸了几个文物,这一举动,成为赵普与之争论的焦点。
“必须要考虑的是,你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这就是考验专业精神。”赵普说,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尽管对方特许,但镜头前记者的举动,代表的是对文明的态度。简单报道挖掘出土现场意义并不大,更为重要的是,媒体要传达我们对文明的敬畏。
赵普说,所以,跑口记者的专业,并不能与记者的专业性画等号。你的专业,不是“我”的专业,“我”指的是观众、读者。
理性不在,因为常识丢了
去年的反日游行期间,很多不理性的砸车事件上演。近期的接连6起伤医、杀医事件,也令人唏嘘。这些行为成为舆论焦点,也有不同的声音。
“这些行为都不理性。为什么理性不在,是因为常识丢了。”说到这,赵普大赞前几天“少数民族老太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很棒,这是常识,她常年在山中,没有电视机又听不懂普通话,不认识领导也是人之常情。”
但回过头来,赵普说,从传播学上来讲,绝对的理性也并不可取。理性相当于人体的骨肉,感性相当于人的皮肤,就像是色彩和温度。就像同事在报道火山喷发,除了现场描述,还做了比较感性的举动,伸手一摸岩石,烫得马上缩手,现场情景,不用多说,观众就能感受到。
牢骚比不上建设性批评
“舆论场中,文辞精彩的牢骚,最容易得到掌声。但我们不行。”赵普说,时下社会上一旦时间或者一条有文采的牢骚,很容易引起关注,很容易成网络的热点,但记者是站在船头的瞭 望者,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报道,而是要讲有尺度的真话。
赵普列举了一个例子,北京雾霾备受关注,他在报道中连续6次对雾霾天气的批评报道中,分别提出了各省联动、节能减排、弱势群体帮扶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批评非但没有造成相关部门的不满,反而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也为解决雾霾污染提供了多种思路。“建设性的批评,是帮忙、是解读,是疗伤。”
如今微博上的#赵普微语#,看似短短一两百个字的话,背后其实是一个反复妥协的过程。“不是每一篇稿子都能获得一次通过。有的时候反复酌商,最后只能协作、妥协、达成一致,携手共进。”赵普以这句话作为他对“建设性”的总结。
3谈公益
◆背景:在担任央视主持工作之余,赵普还参与了“免费午餐”、“儿童大病医保”、“顺风车”、“微博打拐”以及“9958宝贝别怕”等公益活动。赵普的多幅书法作品已被拍卖数十万元用于支持公益事业。
鼓励公益周刊:如果可以,一定要做下去
今年以来,本报每周推出公益周刊,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昨日赵普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本报常务副总编辑査九星向赵普分享公益心得时提到一个问题:记者怎样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做公益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赵普说,必须要考虑,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官方和民间的关系,我们身处两者之间,该如何自持?
说起参与公益事业的经历,赵普说,记者作为新闻的记录者,业余时间做公益,没有问题;像中山商报这样,通过记者和媒体的职业平台做公益,按照他多年的体会,也没有问题。因为本身就有优势,可以发现问题,侧面观察和监督。
赵普说,很多地方没有很多公务员,就像澳门,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就像一个社团社会,组织和发育高度成熟。目前我们正在推动的社会公益,也是在推动社会建设,丰富社会体系。如果你可以做,我请你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记者节寄语
◆完成工作后,记者要多陪陪家人 。“这个记者节,你有什么想对同行说的?”听到这个问题,赵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头慢慢转向一边,略作沉思后说:“希望记者能在完成工作之余,多陪陪家人。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
◆记者职业被赋予了每个年代的使命。每一个年代的记者有每个年代的精彩。在中山,小榄的创新模式、中山的民营经济、旅游,这些都可以报道,都可以出彩。
◆报界先驱张季鸾曾说过一句话:“要以钝重之笔写锋利文章,以锋利文笔写钝重文章。这句话细细品味仍值得回味,跟各位记者分享。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赵普问在座的同行觉得 “主持人最需要什么?”有人答说内涵、亲民或准确,赵普说,他自己觉得是“分寸”最重要。分寸重要在哪里?你的每一句话,或每一次传播,首要是听众听得懂。主持人不仅仅会侃侃而谈,还要让人听得进去,这次传播才有效,方为“够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