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编导团队的平均年龄,可能会出乎您的意料——27岁。没错,正是这支充满热情和智慧的团队,使得作品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尤其难得的是,这支队伍是第一次承担拍摄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的任务。7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扎根在北京昌平附近的一座工厂的两栋小楼中(取名曰“和谐村”),面对的困难与压力可想而知,用“凤凰涅磐”来形容他们的感受一点儿也不过分。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些年轻人表现出的,更多的是经历过考验和磨炼的乐观与从容。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在当初的拍摄过程中发生许多“最”,“和谐”给这个团队带来的动力从中可见一斑。
人物篇
最平易朴实的高龄学者
《走向和谐》摄制组采访了许多学者,领略了他们谦虚、博学、睿智的风范,其中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国际共运史专家高放和国学大师汤一介。
高老与汤老都已是80高龄,在采访时他们精神矍铄、思想活跃。虽然采访的内容都是他们各自学术研究里烂熟于心的内容,可是两位教授依然提前认真做了笔记,并认真地与编导斟酌每一个论点该怎么表述,其和蔼可亲、严谨认真的态度令编导深感钦佩。凑巧的是,对两位教授的采访都出现了小波折。当编导看采访回放时,对灯光效果和音响不太满意,正在他们犹豫是否提出重新采访时,两位老人却主动提出再来一遍,当即让编导感动不已。采访顺利完成后,高放教授的老伴悄然上前给他送药,大家才得知高老为了不中断采访,已经耽误了1个小时的服药时间。
最令人心疼的孩子
《走向和谐》的拍摄团队在北京一“扎”就是7个月,其间回家的次数寥寥可数,由此,摄制组成员的6个孩子被大家称为“留守儿童”,着实让人心疼。总制片人、总编导姚远的儿子只有两岁多,小家伙忍不住对妈妈的思念,就找来1元钱交给保姆,让阿姨去北京帮自己找妈妈。保姆开玩笑地说1元钱不够,小家伙就把外婆给自己的零花钱都找出来交给她,搞得保姆哭笑不得。这件事过去没几天,正好姚远回家了,她的儿子高兴地对保姆说:“谢谢阿姨这么快就把我的妈妈找回来啦!”姚远笑着告诉记者,现在这些孩子们一句共同的口头禅就是“爸爸(妈妈),你以后再也别去北京了啊。”
最好用的头脑
《走向和谐》近2/3的素材来源于资料片,为此央视派出两位资料编辑帮助摄制组寻找和借阅资料,编导之一就是阚菲。别看阚菲十分年轻,她已经连续4年为不同的纪录片担任资料编辑了,曾参与过《我们的节日》、《陈云》、《杨尚昆》等纪录片的制作。4年下来,阚菲将许多资料片熟记在心,看到编导提供的有关线索,她经常能凭借记忆确定这段素材是否有资料片,如果有,大概在哪盘带子上可以找到,极大地提高了摄制组的工作效率。
最小的“参与者”
说起《走向和谐》工作团队中最小的“参与者”,就得提到央视派出的一位资料编辑郝梦,她在进组时已经怀孕两个多月了,为了能让各位编导及时用上第一手的资料,她每天都坚持到台里去借还磁带,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没有休息过。可以说,郝梦的小宝宝是伴随《走向和谐》一起长大的。
最惨痛的代价
《走向和谐》的摄制组中有一对小夫妻——编导严珊和摄像严颖毅。为了拍摄这部片子,严颖毅在新婚的第二天就跟随其他编导外出拍片。二人在《走向和谐》的剧组相聚没多久,严颖毅就出现身体不适,发起高烧,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严颖毅坚持了一段时间,才到医院看病,结果被医生诊断出肺部有积水。严珊本想陪丈夫一同回家养病,但严颖毅说什么也不同意,严珊只好把丈夫送上了飞往湖南的飞机。拍摄间隙,严珊回家探望丈夫,发现他的病情没有痊愈,急忙带严颖毅到一所大医院复诊,医生要求他必须住院。为了能让妻子安心工作,严珊在家里仅仅待了6天,严颖毅又把她“赶”上了北上的火车。
最“不能自拔”的人
彭林雅是资料组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从不计其数的影像资料中挑选出适合节目的画面,时间一长,她已经变得“不能自拔”了,不管什么场合,只要看到漂亮的镜头画面,彭林雅的第一反应是把它转录下来!今年5月,摄制组大部分人马回湖南进行短暂休整,在北京西客站候车时,彭林雅突然发现候车大厅正在播放的短片中有一些精美的画面,她张嘴就对同事说:“画面很精美,正好是我们需要的,一定要把它弄过来。”一阵兴奋后,彭林雅看看身边的行李和同事诧异的眼神,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出差路上,随即哑然失笑。
拍摄篇
最惊险的采访
《走向和谐》采访的重量级人物除了大师级的专家学者,还有一些国家的政要。其中,摄制组在1天之内完成了对3位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总统的采访,这让他们颇引以为傲。现在回想起这次采访,总制片人姚远止不住笑意,她告诉记者,这次采访完全可以用“惊险”来形容。
当时正值中非合作论坛在我国举行,有3位来自非洲的总统会到湖南进行访问。尽管当时《走向和谐》的摄制组刚成立不久,但是大家都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为将来准备素材的好机会,于是他们马上与湖南省外事办取得联系,争取到了采访这3位总统的机会,而且安排在同一天。由于总统的行程具有保密性,省外事办在总统到达前半小时才通知摄制组何时赶到何处进行采访。当接到通知的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驱车出发!结果刚走到半路,编导发现竟然没带话筒!姚远急忙和大本营联系,让人火速把话筒送来。尽管赶上了堵车,但话筒总算是及时送到了。来到采访地点之后,架好机器的摄像告诉姚远:拍摄用的带子忘在车上了!这时总统已经上电梯,马上就到!“我可能从没有跑得那么快过”,姚远笑着说:“我都来不及等电梯了,疯狂地跑下楼,又疯狂地冲回来,终于在最后一刻把带子给装上了。”
最煞费苦心的镜头
理论文献片对镜头的要求更高,需要体现更多的意境,这需要编导认真去构思镜头拍摄,力求让每个画面都饱满起来。在第二集《沧桑正道》中,有一段讲述青年毛泽东怀揣理想,欲在岳麓山脚建立和谐新村的文字,为此摄制组特意来到毛泽东年轻时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取景。初冬的长沙很少会出现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了,可摄制组刚到湖南一师不久,天空中竟然出现了久违的阳光,摄像师立刻架好轨道开拍。在毛泽东曾经学习过的教室,有一张他使用过的课桌,当众人走进教室时,正巧一缕阳光投进来,真是一个绝佳的拍摄时机。可是因为对天气的预计不充分,编导没有携带能够造出光束效果的烟饼。情急之下,两位摄像师掏出香烟,每人同时点燃3根猛吸,然后猛地吐出,如此循环几次,镜头中终于出现了大家渴望的光束,摄像师立即强忍着喉咙的痛苦,抓拍下一组可贵的画面。
最紧张的出差外采
编导谢清平负责的第2集《沧桑正道》、第10集《风正潮平》中都多次提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地方:上海中共一大旧址和浙江嘉兴召开一大会议的南湖游船。由于收集的资料画面已非常陈旧,画面质量不达标,摄制组决定奔赴上海进行实地拍摄。此时,尽管第2集已经有了大体轮廓,可是作为收篇的第10集却是文稿修改不断,采访量有增无减,谢清平真恨不得把1分钟都掰成几瓣来用,她计划用两个白天完成拍摄,周三清晨赶回北京继续进行后期编辑。
这次采访的紧张程度从谢清平提供的时间表就可以看出:周日晚20:00,谢清平和摄像等3人踏上前往上海的火车;周一早上7:20,到达上海火车站,提前购买好周二晚的返程票。这时谢清平发现去嘉兴正好有车有票,当即改变计划先去南湖;8:20,坐上开往浙江嘉兴的火车;9:30到达嘉兴南湖边,与南湖纪念馆接洽后开始拍摄;11:30完成拍摄;14:30,乘火车返回上海,奔赴上海东方卫视联系其他事宜;周二上午9:00前往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拿到“一大”旧址拍摄的批复,随即开始拍摄;19:20乘车返京;周三晨7:20,顺利抵京。13个小时内,谢清平等人跨越了京沪浙三地,用60个小时完成了全部拍摄任务,“我觉得运气帮了大忙,如果每趟列车的时刻不是衔接得这么好,如果上海文管会的批复办得不顺利,如果……总之,上海的拍摄成为我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最奇特的风景线
住在北京“和谐村”的那段时间,资料组的成员每天都要开车去央视转录资料,从驻地到央视往返需要两个小时,堵车的话时间更长。为了腾出更多用机的时间给编导们,资料组借回的资料差不多只能从晚上12点开始转录整理,经常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由于资料组的成员都是女性,每天晚上坐在编辑机前,喝着咖啡、贴着面膜、穿着睡袍工作的她们,成了工作间一道最奇特的风景线。
最难找的镜头
《走向和谐》拍摄时,往往是素材好找但镜头难寻。第一集《时代新篇》的第一个镜头,算得上是难找的镜头之一。这个镜头的解说词是“100年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当时编导沈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资料组的同事说:“如果第一个镜头你们没找好,我就不会开编,因为那样没感觉。”彭林雅等人专门为这一个镜头,前前后后找了几十盒磁带,终于找到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一百年前中国大地的全景式镜头,编导才点头说OK。
最“折腾”的资料
《走向和谐》第2集《沧桑正道》有关于圣西门、欧文、傅立叶3位空想家创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故事,如果去国外拍摄这段资料,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彭林雅得知广东一家电视台做过一部片子,里面就有3位空想家的资料镜头。于是她通过台里领导、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多方打听,发动一切群众力量来找资料。5天、10天、20天、1个月……反馈的电话迟迟未能响起。就在彭林雅几乎灰心的时候,她接到自己在东莞电视台工作的亲戚的电话,闲聊时彭林雅请这位亲戚帮自己打听这部片子,当时她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几天后,那位亲戚带来一个好消息:自己认识的一位朋友恰好知道这部片子,这段资料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