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记者在大桥镇看到,该镇主要路口、显要位置纷纷挂出了大红宣传横幅,庆祝该镇首届“希望之路”文化节开幕;不少村也紧张排练着节目,准备在文化节上好好露一手。近年来,南湖区通过开展城乡文化结对交流及城乡文体十大联赛等活动在农村“种文化”,使该区农民从观众慢慢向“演员”转变。 村民排戏村民演 昨天上午,65岁的余新镇黎明村村民甄金荣兴冲冲赶到村委会,和村干部韩根美商量村民乐队排练的事。“你们排节目,我们村里肯定支持。”听了甄金荣的想法,分管村里文艺工作的韩根美当即表示赞同。 这两年,黎明村的文体团队就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达到了十多支。“呶,光上个月底的‘渔里之谣’文化节,我们村就派出了70多名队员,特别是舞狮节目真叫绝!”村干部甄华庆也插上了话。韩根美告诉记者,前几年,村民们要看演出,只有等城里送戏下乡的时候才能看到。如今村里有了自己的文艺团队,在城里老师的指导下,现在一些文艺骨干不仅能表演节目,还能自己排节目了。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好,村民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以前送戏现“种戏” 倪玲芳很忙,倒不是表演节目忙,而是忙着指导:三天两头有村里请她去帮忙编排节目。她笑称:“我以前是下乡送戏,现在是下乡‘种戏’。” 倪玲芳是南湖区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有着近30年的文艺工作经验。这几年,农民除了看城里人演戏,更喜欢自己演戏,精通节目编排的她一时成了村里争抢的热门人物。“别看平时接触不多,但这些大妈大婶们跳起舞来真是很棒。”倪玲芳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农村文艺队员一个动作可能要教十几遍甚至更多,但她们那份认真劲和热情程度实在让人感动。 文化“种”出满园花 目前,南湖区各行政村都建立了数目不等的文体团队。这些队伍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要说农村文化能如此红火,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该区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 “我们不仅要在农村‘种文化’,更要让它开花、结果。”这是南湖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群乐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几年,南湖区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硬件设施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如何发挥好这些文化设施的作用却一直是个难题。2004年,南湖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城乡文化结对交流活动,全区5个镇和6个街道的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分别结成了文化交流对子。今年4月初,南湖区还首次举办了全区城乡文体活动十大联赛。通过开展系列城乡文化交流活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改变。